工资按22天计算是否合法,取决于用人单位采用的工时制度和具体计算方法。根据《劳动法》规定,标准工时制下月计薪天数为21.75天,但部分企业会采用22天作为计算基准。关键点在于:是否符合法定标准、是否保障了加班工资、是否变相降低劳动者实际收入。
1. 法定计薪天数与22天计算的关系
- 我国法定月平均计薪天数为21.75天(按年工作日250天÷12个月计算),用于核算日工资。
- 若用人单位按22天计算日工资(月薪÷22),可能导致日工资标准略低于法定值,但需确保月总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,且加班费单独核算。
2. 22天计算的常见场景与合法性
- 综合计算工时制:经审批的特殊行业(如交通、餐饮)可能采用22天/月为计算周期,但需保证综合周期内总工时合法。
- 约定月薪制:若劳动合同明确约定“月薪固定含22天工作”,且实际发放时未因缺勤、加班等因素克扣或漏发工资,通常不违法。
3. 需警惕的违法情形
- 变相降薪:用22天计算日工资后,通过扣除周末休假工资或减少加班费,导致实发工资低于约定标准。
- 混淆概念:将“22天工作日”等同于“计薪天数”,忽略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权益(法定节假日应计薪,不计入工作日)。
总结
工资按22天计算本身不必然违法,但需结合劳动合同约定、实际工资构成及加班费支付情况综合判断。劳动者若发现工资被不合理折算,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。建议用人单位明确工资结构,避免因计算方式引发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