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位给交五险但未签订劳动合同,这种做法并不符合法律规定,可能对劳动者权益造成影响。以下从法律依据、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。
1. 法律依据
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十条规定,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。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,用人单位需依法支付双倍工资,并承担补签合同的法律责任。
《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,只要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、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劳动,劳动关系即成立。用人单位需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。
2. 对劳动者的潜在影响
(1)权益保障不足
未签订劳动合同,劳动者在发生工伤、辞退等情况下,可能难以主张经济补偿或赔偿。例如,未签合同但缴纳社保的劳动者,若因工伤无法享受工伤赔偿,需通过仲裁或诉讼**。
(2)社保权益受限
虽然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了五险,但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导致社保缴费基数不准确,影响劳动者未来的社保待遇。未签订劳动合同也可能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。
(3)**难度增加
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,在**时需提供更多证据(如工资条、考勤记录等)证明劳动关系。如果证据不足,**难度将大幅增加。
3. 应对措施
(1)主动与单位沟通
劳动者应主动与单位沟通,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。如果单位拒绝,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。
(2)收集证据
劳动者应妥善保存工资条、考勤记录、社保缴费证明等材料,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和权益受损。
(3)申请仲裁或诉讼
如果单位拒绝签订合同或侵害劳动者权益,劳动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,或向法院提起诉讼。仲裁是劳动纠纷的前置程序,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力。
总结
未签订劳动合同但缴纳五险的单位行为,虽然表面上保障了部分权益,但实际上存在法律风险。劳动者应主动维护自身权益,通过法律途径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